世界排名第四的日本乒坛名将张本智和,在北京大满贯男单首轮比赛中爆冷出局。 面对世界排名百名开外的中国小将陈俊菘,他在决胜局9-5领先的大好局面下,被对手连追6分实现逆转,最终以2-3的比分止步32强。
这场失利引发了日本媒体的迅速反应。 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评价道,“尽管张本智和的世界排名远超对手,但在乒乓球界,‘中国选手的实力往往不能仅凭排名衡量’已是公认的常识。 ”日本媒体还特别指出,张本智和对阵中国选手时“经常出现意外”,此前在澳门冠军赛中,他就曾不敌中国选手薛飞,同样止步第一轮。
然而,日本媒体的这种“客观评价”背后,隐藏着一个长期存在的残酷现实,张本智和无论多么努力代表日本参赛,他在日本媒体和公众眼中的身份始终是条件性的。 胜利时,他被捧为“日本乒坛的救世主”;失败时,却往往被暗指其“中国血统”的问题。
张本智和此次北京大满贯的失利,并非他近期唯一的滑铁卢。 在2025年多哈世乒赛上,他曾在男单1/16决赛中以1-4的比分惨败给队友户上隼辅,创下个人世乒赛单打最差战绩;男双1/8决赛中,他与松岛辉空的组合也以2-3不敌跨国组合,无缘八强。 当时,日本媒体对这场失利的评价是“灾难性的”。
展开剩余77%日本媒体对张本智和的态度犹如过山车。 2025年WTT横滨冠军赛,他击败中国选手王楚钦夺冠后,日本媒体曾不吝赞美之词。 然而,当他随后在澳门冠军赛首轮惨败于中国直板选手薛飞后,日媒的评价迅速转变为“心理侏儒”式的批判。
这种态度的极端变化在张本智和摔拍事件中达到高潮。 2025年世乒赛男单1/8决赛,他以0-4完败于韩国选手张禹珍后,怒摔球拍、踢翻广告牌,被主裁判出示黄牌警告。 日本《朝日新闻》当时直言,“他的心态比技术更像业余选手。 ”日本男乒主教练仓岛洋介更是黑脸批评,“他完全被情绪控制,这样的表现不配代表日本队。 ”
从技术层面分析,张本智和在与陈俊菘的比赛中暴露了明显短板。 此前在WTT金奈球星赛中,他1-3不敌身高1米97的克罗地亚选手普卡,那场比赛就清晰揭示了他的三大问题,接发球环节全面崩盘、正手位防守形同虚设、战术准备严重不足。
面对普卡的砍式发球,张本智和摆短冒高、拧拉失误率飙升,直接导致台内球争夺失势。 他的正手位防守被对手频繁突破,侧身进攻被彻底限制。 这些问题在对阵陈俊菘时再次显现,尤其是在决胜局关键时刻,他的技术稳定性明显下降。
心理问题则是张本智和的另一大障碍。 他的标志性场上嘶吼往往是一把双刃剑。 有网友尖锐指出,“狼嚎声听不到了,心态就歪了,球就输了。 ”这句话点出了关键,他的比赛表现极度依赖情绪带动。 赢球时,他嘶吼震天,气势如虹;一旦陷入逆境,喊声渐弱,表情僵硬,动作变形。
在巴黎奥运会男单1/4决赛领先樊振东却被逆转,亚洲杯遭中国小将黄友政翻盘,这些经历都表明,高压环境下,张本智和心理防线易崩溃,决策能力下降,“关键分疲软”成为他难以摆脱的标签。
张本智和身上体现出的“皈依者狂热”现象,是移民运动员的典型困境。 为证明自己是“真正日本人”,他将对阵中国选手时的表现推向近乎歇斯底里的状态。每次对阵中国选手,他都会疯狂大叫,对天大吼,甚至被网友制作成嘶吼组合图在网上刷屏。 这种过度兴奋的背后,是一种深层的身份焦虑和自证压力。
张本智和失利后,日本网友的反应往往毫不留情。 在巴黎奥运会混双比赛中,他与早田希娜首轮惨败给朝鲜组合后,日本社交媒体上一片哗然。 网友们纷纷开喷,“张本智和就是个废物,滚回中国去吧! ”“早就说他不配代表日本,现在证明了吧。 ”有人甚至喊话日本乒协,“赶紧取消他的国籍! ”
这种攻击不仅限于张本智和个人,还延伸至他的家人。 当他的妹妹张本美和在比赛中失利时,同样遭到日本网友的猛烈批评。 在2025年多哈世乒赛女单1/4决赛中,张本美和被中国选手王曼昱4-0横扫后泪洒赛场。 日本网友则尖锐批评,“球员素质乃至教练员(张本美和的父亲)素质都远远落后于中国。 ”
当张本美和对战早田希娜时,对手申请5分钟医疗暂停后逆转取胜,张本智和曾怒斥“对手什么事都干得出”并取关早田。 这种双重标准引发舆论反弹,日本网友制作对比图嘲讽,“兄妹俩把暂停玩成家族传统。 ”
与中国选手的稳定表现相比,张本智和的起伏凸显了中国乒乓球体系的心理优势。 中国队一贯强调集体荣誉高于个人成就,队员之间互相鼓励提携,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在面对强手和逆境时发挥着巨大作用。
在中国乒乓球队内,主教练高度重视队员的心理调节,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选手控制压力。 这种系统性的心理建设,使中国选手在关键时刻能保持冷静。 如陈俊菘在决胜局大比分落后时仍能一分分追赶,正是这种心理训练成效的体现。
中国乒乓球文化还培育了选手间的深厚情谊。 如王楚钦和梁靖崑的“霸州双甜”组合,他们在一起时既有竞争又有支持。 这种健康的关系有助于选手保持平和的心态。
甚至中国选手的幽默感也成为缓解压力的有效工具。 王楚钦因自带“梗王”基因而闻名,他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幽默表现,有助于化解压力。 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,与张本智和赛场上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。
中国乒乓球的新老传承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。 老将如马龙,常常在大赛中展现出“无声的力量”,无论对手气势多么汹涌,他都以稳定的节奏化解压力。 这种心态的成熟,是国乒老将们传承给年轻球员的重要财富。
发布于:广东省